產地分布:
分布在中國大陸的云南、四川等地,生長于海拔3,000米至4,200米的地區(qū),一般生長在山坡和草地,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。
形態(tài)特征:
鱗莖數(shù)枚聚生,圓柱狀,粗0.5-1厘米;鱗莖外皮褐色,破裂成纖維狀,基部近網狀,有時條裂。葉條形,比花葶短,寬3-8毫米?;ㄝ銏A柱狀,高 (20-) 30-50厘米,中部以下被葉鞘;總苞單側開裂,早落;傘形花序半球狀,少花,較疏散;小花梗近等長,近等長于或短于花被片,基部無小苞片;花長,狹鐘狀,藍色;花被片狹矩圓形至狹卵狀矩圓形,先端鈍圓,長11-14 (-17) 毫米,寬3-5.5毫米,邊緣全緣,外輪的常比內輪的稍短而寬;花絲近等長,常為花被片長的4/5,基部合生并與花被片貼生,合生部分高約1毫米,內輪的基部擴大,有時擴大部分的每側各具1齒,外輪的錐形,極少在基部擴大;子房倒卵球狀,具3圓棱,腹縫線基部具明顯凹陷的蜜穴;花柱常比子房長2-3倍;柱頭點狀?;ü?-10月。
生長習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