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地理分布:分布于陜西省北部、內(nèi)蒙古中、西部,寧夏,甘肅及新疆等省(區(qū))。
形態(tài)特征:
高1—2m。多分枝,平臥,先端刺針狀。葉通常2—3片簇生,寬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長18-25mm,寬6—8mm,先端鈍圓或平截,全緣。聚傘花序生于枝頂,較稠密,萼片5,綠色,花瓣5,白色,雄蕊10—15,子房3室。核果卵形或橢圓形,熟時深紅色,長8—12mm,直徑8—9mm,果核窄卵形,長5—6mm,先端短漸尖(圖135)。與本種相近的有2種:小果白刺(N.sibirica Pall.)果較小,果徑6—8mm;核長4—5mm;嫩枝上葉4—6片簇生。大白刺(N.roborowskii Kom.)果徑8—15mm,核長8—10mm;嫩枝葉2—3片簇生。 在白刺中,大白刺的果個頭最大,直徑15~18毫米,且酸甜可口,故有“沙漠櫻桃”之稱。另外,還一種常見的叫小果白刺,又叫西伯利亞白刺。顧名思義,它的分布遠(yuǎn)及西伯利亞,在我國華北及東北沿海鹽堿沙灘也有。它同白刺、大白刺的區(qū)別除果實小一半之外,葉片以多一倍的數(shù)量簇生在一起,白刺、大白刺2~3枚簇生,小果白刺4~6枚。
生長習(xí)性:
白刺為旱生型陽性植物,不耐庇蔭、不耐水濕積澇。自然生長于鹽漬化坡埂高地和泥質(zhì)海岸灘壟光板裸地上,耐鹽性能極強。多生長在干燥、多風(fēng)、鹽堿重、土壤貧瘠、植物稀疏的嚴(yán)酷環(huán)境中,往往自成群落,伴生植物較少,在土壤含鹽量1.2%以上的地方偶見有鹽地堿蓬、翅堿蓬、檉柳、中華補血草等混生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